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思政宣传 -> 榜样力量 -> 正文

四川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纪实

发布日期:2007-10-25   来源:   点击量: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华文化》课程别开生面在生态化、园林化的四川大学新校区———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的许多晚上都是一片灯火通明。讲台前,上课教师声情并茂,妙语迭现;座位上,同学们都神情关注,若有所思。热烈的掌声不时传出,让人忍不住想看个究竟———原来,这就是四川大学《中华文化》课程的课堂。
把中华文化的文学、历史和思想的精髓娓娓道来,让每一个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中华文化》课程于2005年3月首次开出。作为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这门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显现出与一般课程的不同之处。
从开设之始,《中华文化》课程就受到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在《中华文化》课程的开课仪式上,校长谢和平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中华文化》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特别是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优势,努力使四川大学的学生“多一份人文素质,多一份人文关怀,多一份民族精神,多一份社会责任”。学校专门为一门课程举行开课仪式是少见的,而由校长亲自出席一门课程的开课仪式更加少见。不仅如此,谢校长亲自提议并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中华文化》课程专题教研活动。在多次《中华文化》课程教学研讨会中,校长谢和平院士提出了“突出经典、强调实效、因材施教、优化平台、打造品牌”的具体要求,要努力使这门课程达到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展示百年川大人文风采,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出的《中华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表现出明显的改革特征。一是有特殊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华文化》课程按照文学、历史和思想三大板块组织教学内容,每学期每个板块由若干专题讲座组成,共51学时,学生修完课程可以获得3个学分。每个学期的专题讲座内容并不完全一样,而是围绕《中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精选教师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体系的集成性和发展性。二是有特殊的课程组织方式。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中华文化》课程没有采用“一位教师、一本教材、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而是使用一本教材和多种辅导材料,并且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类似戏剧中“折子戏”的讲座性教学模式。每个教师都在课堂上拿出自己最有心得的东西,有的甚至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所用的教材实际上提供的是中华文化中大学生应知应会的主要内容。三是有特殊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中华文化》课程除了要求大家通过学习和阅读,了解和掌握到有关中华文化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他们的人文境界。因此,《中华文化》课程没有采用完全的闭卷考试,而是采用课程完成后撰写小论文加上课堂学习情况考察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每学期临结束时,由课程组的教师提出若干参考选题,每一位同学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或自行拟定题目撰写学术小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组织教学团队进行分段式教学的《中华文化》课程开出三个学期以来,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每学期末,课程组都要给每一位上课的同学发放调查表,了解课程的教学情况。学校教学督导委也专门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课程组的全体成员正在积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中华文化》打造成四川大学素质教育示范性精品课程。
弦歌继美期棫朴:
历史文化长廊回味悠然
当您走进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东大门,在近一千米长的景观水道两侧,七十多幅日历造型的雕塑作品群会立刻映入您的眼帘。这些雕塑作品大气精致,韵意无穷,艺术化地呈现了四川大学110年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这就是2006年金秋刚刚落成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
2005年初,校长谢和平院士作为首席专家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任务。在课题组的几次讨论会上,校长谢和平院士提出,要把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构造人才培养平台、塑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努力做到“研究有创新、实践有成效、建设有标志”。于是,在校长谢和平院士的首倡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作为一项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标志性成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经过两次强强合并组建的四川大学,有着110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现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面向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四川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体现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复合的学科结构优势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优势。加强人文教育和人文底蕴的熏陶,是学校人才培养风格和特色的重要体现。在校区功能划分问题上,学校明确提出,要把江安校区作为以人文教育为本的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地,为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进一步营造江安校区浓郁的文化氛围,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最终选址于江安校区的景观水道两侧。
经过认真细致的方案设计和艺术设计,学校广泛征求了师生员工的意见,在紧张的建设施工之后,气势恢宏、图文并茂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终于落成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主要分为源头活水、治校方略、群贤毕至、勇立潮头和春华秋实等五个部分,已经成为见证悠久的发展历史、彰显一流的办学成就、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展现辉煌的远景蓝图的标志性景观。当人们驻足于景观水道两侧,徜徉于历史文化长廊时,无一不会感受到世纪名校的人文底蕴,感动于百年不绝的科学薪火,感怀于前贤多士的殷殷情怀。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等学校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办学实践中不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形态。要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学校的文化品位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软”文化建设的若干方面,而且需要我们形成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成果。回味悠长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是四川大学在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尝试,在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切实加强爱国爱校教育等方面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
文化素质教育措施到位
1935年至1937年担任四川大学校长的任鸿隽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一个全人的发展”,“培养社会上健全与有用的分子”是高等教育“最高的目的和意义”。其实,开设《中华文化》课程和建设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仅仅只是四川大学长期以来积极有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缩影和侧面。作为全国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高等学校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四川大学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把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深刻认识具体体现在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并不断加以创新。
通过广大教师参与的教学思想研讨和两次并校改革的实践,四川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把服务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确立为工作的中心,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努力实现四川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每个学院都有专人分工主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学校还多次召开全校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及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把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作为学校考核单位领导的内容进入干部年终考核”。
举措之一:以“三化”为目标夯实文化素质教育基础。
这里的“三化”是指文化素质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谐川大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学校领导和博士生导师开设系列学术讲座制度、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评教制度、学生创新人才奖励制度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材立项资助制度等的具体制订和实施,学生创新基金和创新人才奖励基金等专项经费的设立,为四川大学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举措之二:以“四系列”和“五结合”为特征打造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这里的“四系列”是指开设系列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编写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教材、举办系列文化素质教育学术讲座和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五结合”是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两课”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教务部门和学生部门相结合。学校组建了四川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专门实施机构,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师资结构梯队。在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四川大学将素质教育研究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固化在教学计划中,确保任意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动性。四川大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全面实行创新教育学分制度,突出对广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在组织大学生各类各项专业性竞赛中,四川大学形成了参加项目全、学生参与规模大、组织工作周密、培训工作得力、相关部门配合好、竞赛经费落实、竞赛成绩好等传统和特点。
举措之三:以“两加强”为重点营造文化素质教育氛围。
这里的“两加强”是指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文化修养,加强学校的文化品位。四川大学在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取得较大成果,正式获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把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作为新的突破口。四川大学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制订了《四川大学“三育人”工作条例》、《四川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重新编印了《四川大学教师手册》,对教师的行为规范给予了明确的要求。在每一学期,同学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节———文化艺术节和学术科技节,川大论坛、教育创新大讲坛、博士论坛和求实大讲堂等每周推出的各类讲座讲坛内容更是精彩纷呈,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了“个人文化活动经常化、全校性活动定期化、师生参与广泛化”的良性局面。学校加强了校园环境整治和人文景观建设,新建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警句牌,用朱德、吴玉章、张澜、郭沫若、巴金等著名校友的字号等重新进行校园道路和校园水系命名。有2.万5千人参与的近百个学生社团全面打造“第二课堂”,校院两级青年志愿者活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广大学生成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磊磊落落秋果垂:
文化素质教育成绩斐然
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四川大学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教育部《新型综合大学中理工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各类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培养模式及评价方法研究》和《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一定推广价值和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
四川大学以科学的理论研究为先导,坚持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针对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工作,大力推进和实施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文化素质教育手段和模式,不断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功能,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提高,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色之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实绩。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四川大学取得了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绩优异、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工作成绩突出、学生艺术教育和文体活动形式多样、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蔚然成风、学生社团成为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阵地、与境外高校学生校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等突出成绩。从近年来四川大学学生的部分获奖情况即可略见一斑。2006年5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生物学基地班继2000级生物学基地班之后,再度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光荣称号。经济学院王亚同学作为全国高校5个学生代表之一,在建团80周年纪念大会上受到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四川大学代表队2000年获得第19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冠军,2001年获得第20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冠军和世界冠军。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2005年四川大学参赛的六件作品均入围终审决赛并全部获奖,2001年穆畅道博士的《利用铬革渣制备皮革复鞣剂和涂饰剂》项目转让金额高达1500万元。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9年来,累计获奖50余次,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四川大学环境保护协会2001年获得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保领域最高奖———地球奖。
特色之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有精品。
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四川大学十分注重强化全程意识以在教学改革全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强化人本意识以扩大文化素质教育受益面,尤其是强化精品意识以加强素质教育活动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有声有色。近年来,四川大学推出了“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学者与学生面对面的“求实大讲堂”和学生记者团“川大人论坛”、“临医之风系列活动”等精品活动,校园网主页上“学术看板”点击频频,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经过近十年建设,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中国诗歌艺术》2005年成为了国家精品课程。《中华文化》、《国际文化与教育———归国学者看海外》和《川大历史与川大精神》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使已有八大类100余门的四川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多彩。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喜迁新居后,学校又投入资金建成了目前全国高校建筑面积最大的校史展览馆,使四川大学的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校史展览馆三馆共同成为校内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而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落成后,它与各大教学楼和各学院的学术长廊相得益彰,更使人们时时处处能感受校园的文化和学术气息。
特色之三,文化素质教育方法有创新。
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四川大学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全面素质教育与特色化教育、学习综合能力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手段改革与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文化素质教育方法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四川大学逐步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都江堰管理局、青城山管理局、乐山大佛管理局、峨眉山管理局、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邓小平故居管理所等共建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四川省广安、新津、理县、眉山、江油等地市县人民政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外素质教育基地。近年来,学校利用文理工医的学科综合优势和科学研究强势,广泛开展了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活动,实施创新教育学分制,积极支持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的活动,实施“四川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国首创了文科类学生工程实践训练,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河创新人才培养中。四川大学还结合学生的专业或个人特点,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如以博士团为重点的“三下乡”活动,选派优秀学生干部赴基层的挂职锻炼,传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科技扶助活动,支持乡镇企业改革的企业帮扶活动,培养乡村文艺骨干的文化宣传活动,普及医疗卫生和预防疾病知识的农村健康咨询活动,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律咨询活动,深入农村进行的支教扫盲活动,开展环境生态调查的环境保护活动。
近年来,四川大学连续获得多项国家和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其中,《在新型综合大学多学科氛围中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当然,这些成绩代表的只是过去的奋斗和努力,将成为进一步搞好四川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压力和动力。面对社会发展的高要求、学校建设的高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高规格,四川大学要全面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必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因此,学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就加强四川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强调指出:“四川大学要进一步发挥百年名校学科门类齐全和人文氛围浓厚的优势,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又要及时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四川大学要创造性地探索和建立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力求四川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出成效、出经验、出特色。”我们将十分欣喜地看到,今日四川大学一定会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不断出现新的气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和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