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思政宣传 -> 榜样力量 -> 正文

刘希平在全省高职高专书记校(院)长读书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0-09-27   来源:   点击量:

(2010年8月11日,根据录音整理)

在我省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时刻,我们举办全省高职高专书记校(院)长读书会,专题研究专业建设,非常有意义。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全教会精神,更深入地把握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更深入地认识专业建设在高职高专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抓手和载体,积极贯彻全教会精神,推动高职高专建设不断上水平,全面打造高职教育强省。
这几天,我们大家都看了一些书和研究文章,开卷有益,增加了一些专业建设的基础知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课,他们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我们研究建设专业的视野。刚才几所院校领导又做了交流发言,介绍了一些在专业建设上的做法和想法,这对于我们搞好专业建设无疑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


学校工作很多,专业建设只是其中一项。在高校,专业是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从育人角度概括,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专业是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知识和技能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一项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定为这次读书会的主题呢?
我们希望通过集中研究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加快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为主上来。20世纪末前后,我国我省的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高专教育,都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校园急剧扩大,招生规模急剧扩大。这样一发展,无疑有效地解决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人们就读高等教育难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也就没有今天高职教育的发展。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但历史犹如奔腾不息的长河,总是在变化中不断向前流淌的。不同时期,面对着不同问题,人们应该作出不同的选择。现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读书难”转为“读好书”。当年我们解决“有书读”问题不容易,今天我们解决“读好书”问题同样不容易,可能更加不容易。这首先需要我们从指导思想上实现转变,把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到内涵建设为主上来。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强调,一直在做这样的推动,也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应该看到,工作重心的转移在各类教育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还远没有到位。在一些学校、一些人那里,规模为主的思维仍起着主导作用。论及发展比的还是规模,还是校园建设。在经历了规模扩张以后,不少人在办学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迷惑,不知道劲该往哪处使,力该往哪里用。这当然有习惯、惯性因素的影响,有评价制度的使然,这也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载体有关。而加强专业建设,是促进高职高专工作重心转移的很好载体。专业就其属性,涉及的是学校质的问题,是学校的内涵问题。专业建设最能体学校的教学水平、育人质量。我们把更多的精力、关注点集中到专业建设上,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学校工作重心加速向内涵为主转移。
我们希望通过集中研究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做好打基础、上水平工作。在高职高专院校,要办好学,第一步需要解决办学条件,这项任务我省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需要建设好学科专业,这是我们现阶段正在努力做的事,也是现阶段需要刻意强调的事。进入21世纪了,我们的脚不能还站在20世纪。同样道理,高职高专院校走到今天,我们的脚不能还站在建设校园上,应该站到建设专业上。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最基本的平台和载体,教育资源要在这个平台和载体上配置,教育教学只有借助这个平台和载体方能展开,办学水平也主要通过这一平台和载体来充分体现。把这个平台和载体建设好了,建设实了,建设得水平高了,学校发展就会好一些,就会实一些,水平就会高一些。诚如高楼一样,基础打得有多实,高楼才会建得有多高。好的高职高专院校一定有一批好的专业,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一定有高水平的专业。离开专业建设,或者说不重视专业建设,想成为好的高职高专院校,想成为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那无疑于痴人说梦,自欺欺人。没有专业的坚实支撑,一所学校哪怕建得再大,也是建立在沙漠之中。加强专业建设,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打基础、上水平的工作。犹如雅典的殿堂,专业就是古希腊的柱子,没有这样的柱子,巍峨的殿堂是撑不起来的。
我们希望通过集中研究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永远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我们的第一责任。学校有这个功能、那个功能,但第一位的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其他的功能都是由此生发开来并为此服务的。学校搞科研,与科研院所搞科研有着根本的不同。学校科研是围绕着教学,围绕着育人展开的。人才培养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通过专业建设来实现的。学生选学校、选专业,最终落脚点选的还是专业。经常听说,发达国家学生就学首先选的是专业,不是学校。当然现在许多人还在图名、图大,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专业的选择将具有决定的意义。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主要教学单位就是专业。特别是现在实行了大量的选修活动,班级的概念在慢慢淡化,专业的概念在日益强化。学生离校后,最初的就业及后续发展所凭借的、用人单位所看中的常常也是专业,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与此紧密联系的职业精神、职业品德。学生与学校一切关系的发生,都离不开专业。专业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专业的水准体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水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最终学习水准和效果。作为以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毫无疑问应该首先设置好专业、建设好专业。
我们希望通过集中研究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学校主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功能。高职高专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专业是重要载体和重要桥梁。国外研究专业,经常把专业作为“金色桥梁”来加以形容。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最集中地体现在专业设置上。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贴得紧不紧,首先要看其专业设置是不是科学合理,是不是与经济社会需要紧密衔接。人们评价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对经济社会的服务,最重要的是看它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看它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看它的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及研究活动过程中是否直接地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前一项本身就是专业建设问题,后两项,从本质上分析,都离不开专业,都必须通过专业建设来实现。合理的专业设置可以保证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相反,专业设置不合理,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使教育不可能完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学校服务的要求越多,我们就越应该重视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做好了,我们才有用武之地,才可能生发出更好的服务。


(二)


这几年,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经过高职高专院校的努力,我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不断进步。
专业总量增加较快。全省高职院校已设置专业269个,覆盖到了教育部确定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全部19个专业大类。设置专业点1061个,校均达到了23个。
专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仪器设备总值达到近22亿元,生均73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45元。专业平均拥有专任教师11.64人,平均拥有校外兼职教师6.56人。
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列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26个,仅次于江苏的30个。获得国家精品课程99门,总数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校均数居全国第一。与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相关的国家教学团队、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数,均居全国前列。还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更为可喜的是,这几年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建设专业上,不少学校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
成绩固然应该总结肯定,但我们更应该发现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推动工作和事业的发展。在专业建设上,深入地分析,我省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总体上,我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水平的专业还比较少,专业育人的质量还不够高,学校之间专业建设工作还很不平衡。
一些学校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往往是社会上热什么专业就设什么专业,缺少对社会需求的深入分析,缺少对自身条件的深入分析,缺少对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的深入分析。有些专业名称很响亮,但名还不副实。有的专业根本就不具备设置条件,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育人质量。盲目设置专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一些专业招不到学生,一些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很难找到工作,工作的专业对口率不高。
一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不高。缺少仪器设备,缺少实训条件,缺少合格教师,缺少高质量的教材。有的专业培养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中职教育大量地重复,有些专业和中职的重复率超过70%。
一些学校专业建设基本上还是封闭的。外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搞得如火如荼,但是有些学校却平静如水、闻风不动。不少专业没有企业背景,没有和企业做什么合作,专业建设基本上还是学校自己的事,还是少数教师的事,关起门来搞专业。
从领导层面分析,相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关注度还不够,议得少,深入研究、提出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推动的更少。这不仅表现在学校方面,也表现在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建设上,我们的研究、指导工作比较薄弱。


(三)


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是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实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很多示范院校都在问,示范验收合格了,学校应该往何处走?应该往提升内涵方向走,抓专业,抓课程,抓教师队伍。这是因为现有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专业仍处于成长期,还远没有到成熟期。高职院校大规模举办也就是10年左右时间,学校年轻,专业更年轻。经济社会正处于激烈的转型升级时期,大量的新产业、新岗位在不断地涌现,原有的专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抓工作应抓关键处,应在着力点上下功夫。专业建设就是现阶段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关键处,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对此,各位领导应该有深切的认识和把握。专业建设广大教师无疑是主体,但作为领导,我们的责任也很重要。我们应该切实抓好指导、组织和保障工作。
我们应领导和组织教师,自觉地围绕着产业、就业来考虑专业的设置和培育,尤其是要大力解决结合不紧和脱节的问题。解决专业与经济社会和产业企业结合不紧以至脱节的问题,既要防止和克服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的现象,又要防止和克服不顾条件盲目上专业的现象,还要防止和克服过于频繁地调整专业和专业内容永远不变的现象。防止这些现象,关键是要深化对专业设置和培育的研究,既要研究学校的自身条件,更要研究考虑产业、就业的需要。在人类社会进步中,需求是最大的动力。
学校设置和培育专业,一定要深入地分析产业、就业需求,尤其是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既要重视即期的需求分析,还要重视长远的趋势性分析。应该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不仅在新设置专业时进行分析,还要在培育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跟踪分析。专业和产业一样永远处于变动之中。我们要努力把专业设置和培育建立在产业、就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这应该成为专业建设,甚至成为学校办学的一种制度性要求和规范性行为。现在,在专业建设上,普遍的问题是分析不够,分析不深。专业设置决策效率很高,常常是看到和听到哪个专业好,就上哪个专业。一些学校设置的专业,往往才办了一年、两年,就招不到多少学生了。这除了与经济社会变化比较大有关外,更与专业设置过程中研究不够直接相关。在专业设置上,我们应深入地研究、密切地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与产业、专业与就业、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或者脱节的问题。
我们要领导和组织教师,把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专业水平上。现阶段,对我们绝大多数院校来说,专业数量不是大问题。现在我省高职院校校均专业设置点超过20个,这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技术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数大体相当。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水平不高。
必须合理地确定学校专业定位、凝炼专业方向。这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尤为重要。高职高专院校一头连着中职学校,一头连着应用性本科院校,处于中间位置,我们应该怎么确定专业定位,怎么凝炼专业方向是很值得研究的。
首先要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高职高专的领导应该多到中职学校走一走,了解中职学校的建设情况、专业设置及其水平。这几年我省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很快。客观地说,高职有些专业与中职相比建设水平并不高,有的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甚至高于某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建设水平。我们应了解中职,要在认识中职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高职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我们高职高专的育人责任。从育人层次分析,高职应对应技术型人才,中职应对应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偏重理论技术和智力技术,技能型人才偏重经验型技术和动作型技能。技术型人才所涉及的职业技术岗位,与技能型人才所涉及的职业技术岗位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我们应该侧重于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操作类的智能岗位。高职要“高”,首先应在专业设置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应在专业方向凝炼上得到体现。同一个专业,中职、高职应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从专业方向凝炼上找到各自的重点。还要解决同类高职院校的专业重复问题。高职高专要坚持专业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必须科学地设置专业标准。我们要按照产业、行业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和用工标准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由此解决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问题和水平提高问题。要逐步地提高所参照的产业、行业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用人标准。今后省级重点专业,应达到省内最高水平企业、行业所设定的标准;国家级重点专业,应用国内最先进的企业、行业标准来衡量和建设。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要建世界水平的专业,就应该用世界的最高产业行业标准来设定专业标准,设定人才培养规格。
必须加强课程开发,尤其是课程的二次开发。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课程组合。专业水平与课程组合水平直接相关。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课程开发,尤其是二次开发。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老师都去开发课程,也不可能要求学校对设置的所有专业都进行课程开发,但应该鼓励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二次开发,即对已有的课程,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解、研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教学创新。好的教师,一定是课程二次开发有成就的教师。教师只有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系统的分析,才能够把课教得生动,教得有针对性。还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对高职高专教育来讲,实践课程是重要的一半。
我们要领导和组织教师,积极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些年大家探索得都很积极,成效也很显著,这是加强专业建设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但也必须看到,不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层面还不够高,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生实习、就业选择上;深入到专业、课程建设层面,做的努力还不够;与企业合作开展课程专业建设的成功范例还不多。我们应积极借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改造专业和课程。这是更高层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该看到真正高水平的专业,在高职高专领域绝非学校一家能够建设起来,它一定来自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自于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合作。
我们要领导和组织教师不断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专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现在学校资源分散配置的问题比较严重,不少资源没有配置到教学上、育人上。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学校教育资源尽可能多地配置到专业上,尽可能集中到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上,在学校内部形成有助于加强专业建设的人才、资金、办学条件合理配置的格局,通过加强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来培植专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专业建设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省教育厅在筹划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将把抓高职高专教育的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资源重点向专业建设倾斜,精品课程要在优势专业中评选,教学名师要在优势专业中产生。优先支持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支持建设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包括一些战略性、先导性的专业。
加强专业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专业建设要与改革育人模式相结合。在育人模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坚持学做结合,以做为主;坚持课堂教育与工场教育结合,以工场教育为主。专业建设要与开放办学相结合。面对企业,吸引企业参与,与企业合作进行。既要紧贴地区实际,还要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我省高职高专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有计划地推进国际化,走出国门,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也可以招收境外留学生,通过实施留学生教育来改造提高专业、课程水平,来改造提高教师素质,来丰富校园文化。专业建设要与推进中高职教育,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机衔接相结合。技能性人才培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系统性。而现在的招生制度,不利于这种系统性培养。要改革招生制度,探索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要逐步增加高职面向中职的招生比例,逐步增加本科应用型院校招收专升本学生的比例,逐步增加专业硕士的培养比例。专业建设要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尤其是资源配置机制相结合。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应该强化专业的组织地位和作用。从改革评价制度入手,彰显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调动大家参与推进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教学科研考核要突出专业建设成效,财力分配要和专业建设成就相挂钩。
专业建设永远都是高职高专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做好这样的工作不容易。需要有不求名、不求利的胸襟。专业建设不是一年两年,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完成的工作。它是一个慢活,是一个隐性的活,没有像造大楼那样显山露水,没有不求名利的胸襟不可能去做,也做不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特别是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名牌专业,需要一代一代地抓下去。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我们的品牌专业也绝对不可能一天建起来。需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在专业建设上光说不练永远达不到目标的彼岸。专业建设尽管很难,但这样的工作必须做,也必须有人去做。因为它有利于学校长久健康地发展。提高高职高专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必须以专业做支撑,这对单个学校如此,对一个地区和国家的高职教育更是如此。举办这次读书会,就是希望我们的领导能够深化对专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大家一起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全省迅速的不断的掀起专业建设的高潮。
今天,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业建设是着力点,也是试金石。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做出成就,团结奋斗,打造出更多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实现我省建设高职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据浙江省教育厅网站)